作为黄浦江上唯一的内陆岛,复兴岛是不少市民心目中的“世外桃源”,但对500多户“岛民”而言,这种“清幽”并不美好,因为周边生活配套不够完善,生活存在诸多不便。
2021年,波阳路一带的农贸商铺随着城市更新退出历史舞台,“岛民”们只得再往北走上大约5分钟,到平凉路一带寻觅农副食品。
如此一来,住在复兴岛南侧的居民为几棵菜来回跑一趟,至少三四十分钟。住岛北的居民买菜路途更远,还要多出5到20分钟,大家出门时给彼此打气,就当买菜是锻炼身体,遇到糟糕天气,家里缺米少油的,出门很麻烦,更是一肚子苦水。
2月4日,立春,室外阴雨连绵,“岛民”薛桂凤和杨小青站在一个白色的泸定集装箱内,一边避雨,一边笃悠悠选菜。薛桂凤相中了1.5元/斤的土豆和3元/斤的生菜,杨小青带走一棵水灵灵的大白菜,临走前,两人还看上了门口摆放的水果年货礼盒。
“马上过年了,想囤点耐放的蔬菜,现在出门一分钟就到,还能遮风挡雨,品种齐全,价格实惠,好处实在太多了!”薛桂凤笑开了花。她说,嫁过来几十年了,买菜这么省心,还是头一次。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从杨浦区绿化市容部门了解到,这个白色泸定集装箱改造的“复兴小集”是一处纳入规范管理的设摊点位,由公益组织华夏老兵服务社负责经营,主要供应来自浦东、宝山、青浦等区农业合作社每日配送的新鲜蔬果。
将这件惠民实事落到实处,杨浦区相关部门还和服务社定下“君子之约”,要求其坚持提供部分平价菜。
“白萝卜、大白菜、土豆、小青菜、生菜,春节前这5种平价菜的售价控制在市场平均价格的50%至70%。”华夏老兵服务社负责人黄本柱表示,设立“复兴小集”的初衷是便民惠民,不能因为有地利、周边居民买菜的选择相对较少,就想着占他们便宜,这样只会坏了口碑。
黄本柱坦言,目前这些平价菜基本都是亏本买卖,未来群众基础好了后,将拓展上门维修、钟点工、跑腿等收费服务项目,来维持“复兴小集”的健康持续运转,“近期我们还推出了一些社区团购,比如本地食品生产企业的南北货礼盒,有咸鸡咸肉等十几种年货,感兴趣的居民可以下单。订单上了规模,老百姓少花点,设摊点多赚点,双方都得益。”
在享受到便利的同时,也有部分居民发出疑问:这么好的“泸定集装箱”为何不能早一点设置?
复兴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兴安表示,选址是一大难点。首先,根据杨浦区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相关要求,各街道可在社区服务供应不足的区域设置疏导点、管控点,保障周边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,但设置的点位不得擅自占用道路、桥梁、人行天桥、地下通道及其他公共场所。区、街道相关部门在岛上反复排摸、沟通,最终只找到两个符合条件的沿街路段。
设计“复兴小集”时,6米长的泸定集装箱宽度严控在2.6米,而非标准的3米,也是为了留出足够的人行通道,避免占道问题。
其次,设摊点的位置要让岛上尽可能多的居民享受便利,经过多轮意见征询,“复兴小集”定址共青路74号,除了北面的共青路357弄小区较远,其余7个小区都在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。为了照顾357弄小区的180多户居民,“复兴小集”每周三组织净菜进社区,使岛上所有居民都能享受买菜的便利。
推进过程中,还有一个小插曲。“有居民代表提出,能不能采用更灵活的摆摊车,轮流进社区送菜,这个建议后来被泸定集装箱方案取代。”周兴安表示,在遮风挡雨、连接水电、安全性、食品储藏等方面,泸定集装箱有更明显的优势。
过去,设摊经营这种业态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生活配套不够健全的产物。居住区周边数公里没有菜市场、商超,衣食住行有需求泸定集装箱问题,流动摊贩顺应需求出现,但由于门槛很低,交易双方又缺乏监督约束,“马路菜场”“马路集市”逐渐成了“脏乱差”的代表,严重影响城市形象,也让设摊区域周边的民众不堪其扰。
于是,治理成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上海对待无序设摊的主要态度。上世纪70年代至今,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“还路于民”“分类管理”“源头治理”“精准治理”四个阶段,无序设摊数量从有记录的2007年4.7万个减少到了2022年的5759个。这些年,外宾游客、市民群众充分肯定上海的市容环境,无序设摊的有效治理功不可没。
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,《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(试行)》2023年8月5日试行以来,综合考虑市容环境卫生、交通安全、公共安全、消费需求、食品安全、“菜篮子”供应保障、市场公平等因素,全市初步梳理纳入规范管理的设摊点位共计600余处,它们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区域社会服务配套不完善的“痛点”,也做到了市容环境和“烟火气”的相互平衡。买菜不再是锻炼身体 一个泸定集装箱让500多户“岛民”笑开花